亲爱的读者,当您翻阅本期《网络视点》时,2012年欢快的脚步已清晰可辨,与您每周有约的2011年就要过去。是的,您一定发现了,这一期的《网络视点》和往常不同,和您见面的,是8位2011年甘肃年度网络人物。
毫无疑问,快速发展的网络科技,将我们带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。网络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,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,缩小了人和人的时空距离。甚至可以说,网络正在改变社会形态,改变生活方式。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得到这种变化:无论天涯海角,信息一触即发,一点即知。距离不再遥远,虚拟融入现实。
无处不在的网络,真的改变了一切?我们的回答是:无论怎样先进,技术只是手段,不分贫贱富贵,人人推动社会进步。时代的前行,文明的进步,最终还是要依靠人,一个个普普通通的、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。
基于以上认识,在以往和您见面的每一期《网络视点》里,我们密切关注的,是网络已经改变的普通人的生活;是在网络平台上,人们说了什么,做了什么;是在海量信息里,有哪些是值得采撷,供您和我们一起为之感动、思索、改变的东西。而这,也正是我们精心为您盘点2011年甘肃年度网络人物的初衷。
现实生活里,这8位网络人物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。人大代表、官员、职员、司机、商人、打工者、拾荒人……网络空间中,他们为人所关注,成名的原因也各不相同。人大代表网络问策,开办网站解决农产品“卖难”;厅官开微博,力推中医诊疗,“挨砖”之后仍坚持不懈;打工途中路遇流浪老人,不仅救助,更是接到家赡养;拾荒时捡到证件,千方百计寻找失主……
不同之中,产生共同。网络也是媒体,在海量信息中,能够引起网友的关注、共鸣,这样的信息,必然有其独到之处。我们知道,这8位网络人物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关注,是因为他们的言行,或引领时代之先,或彰显价值坚守,或体现人性之美,或洋溢公益激情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展现了善良、奉献、尊严、坚守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,因此触动了网友,感动了大家。
这8位网络人物,当然是2011年网络上甘肃人的代表,但更多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甘肃人,同样值得致敬。在无数个屏幕前,有许许多多同样心怀善意、向往美好、明辨是非的甘肃网民,在这一年里,通过网络沟通、共鸣、互勉。点击就是支持,围观也是态度,评判表明立场。网络人物的点击率如此提升,知名度由此而来。
时代是否前行,文明能否进步,实际上就取决于你、我、他,取决于无数网民平日里的一举一动。请与我们一起,在2011年甘肃年度网络人物的故事里,共同感触时代前行的脉搏。
刘维忠
甘肃省卫生厅厅长。2011年5月起开微博。目前已有32万多粉丝,并跻身全国政务人员微博十强。近日,他又被评为2011年全国“十大医改新闻人物”。他的微博更新频繁,已经发表4300多条。因为在个人微博上发表官方信息、微博问诊、推广“猪蹄食疗”等辅助治疗方法而屡受争议。
半年多来,他不仅自己成了“微博控”,而且借助行政力量,掀起了全省卫生系统的“微博热”。新浪、腾讯和人民网相继建立了甘肃医生的微博“矩阵”。全省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开通了1万多个微博。为此,他撰写了《甘肃医疗卫生系统开微博的实践与探索》一文。年底总结,他将“微博不落后”作为实绩之一。
人物语录:开微博就得准备挨骂。
网友评论:@甘肃梁和平:当今现实社会中,人们习惯了距离感,习惯了说话有婉转的余地,习惯了过度的自我保护。刘厅长没有,他用甘肃人特有的执着,大力推动甘肃中医事业,没有个人私利,敢于负责。
本报立场:网络问政,直面质疑与批评,这样的官员,在全国不多见,在甘肃更是凤毛麟角。如果给2011年甘肃省“网络问政”列个贡献表,刘维忠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。特别是他“开微博就得准备挨骂”的态度,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胸襟与气度。
“网络问政”是新技术下政治文明的新面貌。但也应看到,在政府官员里,不识“网性”者大有人在。可喜的是,我们也有刘维忠式的官员。他们奉行网民利益无小事,力推“网络问政”常态化、制度化,提高网络执政能力。在网络时代,唯愿越来越多的为政者以网络为重,以网民为重。
毕红珍
全国人大代表、崆峒区白庙乡回族农民、“80后”女青年。这就是毕红珍的公众“符号”。2011年全国“两会”前,她在平凉新闻网开设微博,将她在“两会”上即将提出的建议“晒出来”,征求网民意见,受到网民和媒体的热捧。网友们还就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发表看法,希望她能反映到全国“两会”上。
今年5月,她与另外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投资2万多元一同创办了“农享网”。目前拥有9万名用户。至今,已帮助广西龙眼、四川辣椒、安徽白菜,还有平凉本地的苹果等解决了销路。毕红珍认为,农村的信息闭塞,是导致落后的重要原因。她开办农享网的最终目的,是要让农民“只管种,不愁卖”。借助互联网的平台,让买和卖直接对接,并使一家一户的农民也能实现农产品订单销售。
人物语录:很多人都习惯说我是白庙乡的全国人大代表,但我自己的定位是,我永远是白庙乡的女儿。
网友评论:@雨中节:人大代表开微博是件好事儿,希望更多的代表和政府官员尝试应用这一新生事物。
本报立场:微博问政,网站助农;来自农村,关注“三农”。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毕红珍在代表人民履行神圣职责时,始终牢记自己来自西部农村,把为西部农村、农业、农民的发展进步建言献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更可贵的是,她主动利用网络,听取群众意见,促进农民增收。
将自己的想法“晒”在网络上,对于一个“80后”的年轻人来说,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。然而全国人大代表这样做的还不多,所以给人的感觉是:人大代表和网络、网友,还有点距离。期待着毕红珍的“触网”之举,能够带动更多的各级人大代表借助网络,听民声、问民策、解民忧。
熊猫姑娘
周晓娟,一个平凡的甘肃“80后”姑娘,她拥有的稀有血型在汉族人口中所占比例是3‰,如果再按照A、B、O、AB单型血来区分,那是万分之几的概率。体重只有约50公斤,她却在11年里累计捐献了4000多毫升“熊猫血”,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总量还要多。
在网上,她被称为最美“熊猫姑娘”。不过在她个人看来,这只是“平常事”。她说:“我有这个资源,能帮助别人,对自身也没什么损害,何乐而不为。”2010年,她创建了QQ群——“熊猫之家”,通过这个群,利用网络来为大家服务,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。周晓娟说:“所有人都健健康康,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但现实中,人总是有这样、那样的病痛、灾难。建立这样一个QQ群,一旦谁有困难,可以多一条求助路径,平常在一起聊聊天,也能促进大家互相帮助。”
人物语录:我有这个资源,能帮助别人,对自身也没什么损害,何乐而不为。
网友评论:@lyqsdcn:平凡的女孩,伟大的女孩,这才是美丽的女孩!
本报立场:没有豪言壮语,不计个人得失,平淡如水,平凡如昔。说周晓娟特殊,真的很特殊。因为她的血型稀少,可谓万里挑一。说她普通,倒也真普通,就是邻家小妹,可亲可近。“熊猫血”,别人没法替代,她献血的概率,由此就比普通人大了许多。更可贵的是,她帮助了很多人,一点也不声张,想的、做的,是怎样帮助更多的人。
媒体报道、网友称赞,是因为大家觉得周晓娟做了不平常的事,奉献了热血和爱心。而在她看来,这是因为她有别人没有的资源,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“何乐而不为”。持久的美丽,总是发自心灵。
练摊帝
“练摊帝”本名包正忠。1983年出生在靖远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。上高中的时候,由于经济原因辍学。辍学后,当过挤奶工、饭馆服务员、工地小工、消防兵、酒吧服务员、洗脚城保安、歌厅保安、歌厅主管、歌厅经理、保险推销员。因为在论坛上发表了名为《300块摆地摊,我一年赚了15万》的帖子,吸引了20多万网友的关注,“练摊帝”由此得名并成为网络红人。今年10月,包正忠讲述自己创业和生活经历的《练摊帝》一书出版发行。
出名了的包正忠,依然在兰州市干着卖服装的生意。但他的生活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。他还时常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,有时也因为维权在网络上“出个头”。
人物语录:白手起家并不是奇迹,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干其他工作,只要努力,成功离我们并不远。
网友评论:@河海:“练摊帝”的故事并不是单单在教我们做生意,而是在教我们如何在困境中自强不息,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本报立场:奋斗是为了有所改变,坚持是因为相信成功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永远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推动力。在我们周围,像包正忠一样曾经奋斗,仍坚持奋斗的年轻人还有很多。不同的时代奋斗的目标或有不同,但相同的,一定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、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求。
300元起家,一年赚15万,不能不说是个例。但换过N多个工作,四处碰壁,收入不高,望房兴叹……理想和现实的碰撞,奋斗和失望的交织,是无数“80后”年轻人都市生活的生动写照。或许,在“练摊帝”的曲折经历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,也是网友热捧他的重要原因吧。
赡养哥
姜旭东是西和县何坝镇大池村农民,现在宁波打工。1997年7月,19岁的姜旭东在兰州火车站遇到苟清顺老人向他乞讨。姜旭东承诺,等挣到了钱就给她。两年后,姜旭东再次看到苟清顺,就将她带回家,一直赡养到现在。此后,姜旭东又将他路遇的两位流浪老人带回家。加上他父亲,家里共有4位老人。
姜旭东和妻子在宁波租住着7平方米左右的房子,却时常为老人们寄去生活费和衣物。他还为老人们盖了5间新房,新添了家具和电器,安装了电话。网友们亲切地叫他“赡养哥”。一些社区开展了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公益活动,一些单位号召员工走进街道结对帮扶孤寡老人。一些学校还请姜旭东去做“敬老爱老”为主题的报告。他本人也在宁波当起了义工,尽力关爱老人。
人物语录:我做的不是什么大事,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,就是想给流浪的孤寡老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。
网友评论:@宁波爱心天使:原以为这样的情节只有在电影剧本里才看得到。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,的确很不容易,他不是作秀,只是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。
本报立场: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社会思潮如何,人性中善的一面,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古训,在姜旭东的身上有了新的诠释。
出名在养老,责任在四方。人们或许会疑问,是什么力量,支撑着姜旭东节衣缩食,义务赡养非亲非故的老人?在我们看来,他的想法并不复杂,正如他自己说的,给流浪的孤寡老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。的确简单,却很坚定。
兰州好爷
78岁的兰州拾荒老人赵国福是临夏州积石山县人。但凡捡到被小偷丢弃的证件,都会想方设法寻找失主。找不到失主,就将银行卡交回银行。他曾捡到过名贵手机,交还了失主,拾荒途中看到有小偷行窃,他会想办法暗示事主。熟人说,他卖废品交货的时候从来不多报一个瓶子,很诚实。经过市民马先生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并报道,老人8年的善举为人所知,被称为“兰州好爷”。随后,其爱心举动迅速在网络传开,众多网友纷纷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。11月27日,市民赵先生送给他被褥、毛毯和羽绒服。
近日,在两位志愿者的陪同下,“兰州好爷”重返积石山寻找户籍。经当地公安局积极努力,他的户口问题得以解决。明年就可以入住积石山县中心敬老院。
人物语录:现在捡垃圾时,有很多人对我笑,跟我打招呼,这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。
网友评论:@雨中玫瑰:“兰州好爷”拾起来的是平凡的良心,送出去的是朴质的感动。
本报立场:衣衫褴褛,心灵善良;生活艰辛,仍不忘急人所急,助人为乐。被小偷遗弃的证件,对于一个拾荒人而言,一不能换钱,二不能自用,但赵国福却能想到,素昧平生的失主需要这些证件,应该尽量帮人家找回。“兰州好爷”的行为告诉我们,社会地位有高低,财富有多寡,只要有爱心,总是能付诸实际,帮助他人。
爱心,换来的依然是爱心。默默无闻地帮助了他人8年后,赵国福的善举通过网络广为人知。网友们不仅接济他的生活,还帮助他满足了最大的愿望——回家。回家之后,老有所养,即将成为现实。这个爱心故事,因此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。
麻籽奶奶
今年83岁的穆奶奶是天水市武山县人。早年老伴去世,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,她只身一人来到兰州,以卖麻籽、做点小生意养活自己。因为收入微薄,往往食不果腹,只能勉强维生。11月初,网友将她在城关区西关什字卖麻籽的经历发布在微博上。之后,此条微博被连续转发了两万余次。兰州的一些网友纷纷前去购买麻籽。
当热心网友带着钱和面包要资助她时,“麻籽奶奶”并不愿意接受,经再三劝说才收下。知情人说:“老人家很有骨气,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挣钱,不想让别人觉得她是到兰州来乞讨的。”时至年末,微博上有网友发帖,称自己买到了“麻籽奶奶”的麻籽。
人物语录:我卖麻籽的生意不错,有很多好心人关心我,买我的麻籽,我的钱够花了,你们都是好人。
网友评论:@何晓:当那些普通人在付出5元、10元默默地为老人送上关爱时,源自内心的快乐会让更多人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慈善之举。
本报立场:力量有大小,爱心无差异。这是2011年蓬勃兴起的“微公益”行动中,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范例。此前,我们习惯于响应号召,集中捐钱捐物。至于钱给了谁,衣服穿在谁身上,往往不得而知。今年,因为微博的蓬勃兴起,许多人投身“微公益”。在网友的号召下,以微小的个人力量,汇集成爱心的洪流,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心灵。
同时,“麻籽奶奶”拒绝施舍,自立自强的生活姿态,感动了许多人。不过,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,依然为生计奔波,此情此景,令人心酸。真心期待“老有所养”的阳光,尽早照耀到穆奶奶们的身上。
公交哥
2011年7月,一位兰州公交车司机在网络上引起关注。他独特而俊朗的外形让乘客十分好奇,网络上称为“兰州最潮公交哥”。然而,与他的“潮”外形相比,更潮的是他热情的服务态度。
7月下旬,网民拓拨氏在百度贴吧上发出《兰州第一潮人公交司机》帖子,并贴上手机所拍摄的照片,网友们纷纷跟帖。媒体采访得知,他是132路司机武亮。27岁的武亮理着莫西干式新潮发型,一副黑色蛤蟆镜,身穿背心短裤,脚踩白色运动鞋。大夏天车厢温度很高,武亮坐在上面全神贯注地驾驶、报站、停靠、开门……每当有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,他都耐心等候。尽管热得满头大汗,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按规定进行。
人物语录: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,每天安全行驶,为乘客服务就行了。
网友评论:@兰州客:兰州公交司机应该多一点阳光,有活力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乘客,顶这个潮司机。
本报立场:俊男靓女,总是网络空间里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。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,就是“人人都有麦克风、照相机、写字板”,只要上网,无论是谁,都能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,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,“晒”出自己喜欢的人来。
如果是单纯的以貌取人,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,爆红快,销声匿迹也不慢。“兰州最潮公交哥”刚开始受到网友的追捧,大多是因为外形与众不同。但更多的网友喜欢他,则是出于他尽职尽责,热情服务乘客的行为。虽然穿着不同的“马甲”,但众多的点击和跟帖表明,一个尽职尽责的人,总是会得到大家的欣赏。
编辑:朱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