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琳琳
2011年12月28日09:03 来源:人民网-传媒频道
20世纪90年代,互联网开始在神州大地萌芽。 新千年以后,互联网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。 2005年,中国网民历史性突破1亿。 2008年,中国网民达到2.53亿,超过美国,居世界第一位。同年6月20日,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,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。 而如今,中国网民将近5亿人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国网民数量还会不断被刷新。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年,是改变国人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二十年。互联网在我国从诞生到迅速崛起,再到逐渐普及,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深刻改变了社会发展。 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子,研究各种媒介的传播特征以及受众特点是我的主要“工作”之一,也是我最大的爱好。从2005年开始,我开始正式“触网”,从浏览商业网站到新闻网站,而其中对我启发和帮助最大的当属人民网了。 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网站,从源头上确保了新闻的权威性,也正是这一点吸引我经常关注人民网。网民们都了解,互联网上各种谣言横行,尤其是一些商业性网站,标题党以及小道消息层出不穷,这也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心和信赖度不断下降。作为“根正苗红”的重点新闻网站,人民网时刻注重信息传播的真实性,在这种理念下,人民网能够一直取信于民,并且长久保持信誉度。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,人民网严肃而不失活泼,端庄而又大气。人民网尊重网民的接受习惯,虽然是党报主办,但是又不同于党报的文风与报道方式,给人以清新的感觉,人民网的新闻内容权威,形式时尚,集中体现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网民的受众需求。在人民网我不仅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最新时政动态、方针政策,同时还有很多娱乐性新闻,内容应有尽有,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海量性特征。 人民网不同于其他网站的一大特征就是其浓厚的人文关怀。如今很多网站都把吸引网民的眼球作为最终目标,因此,出现了通过庸俗新闻换取人气的现象。而人民网一直把民生以及民情冷暖作为其终极关怀,人民网逐渐成为一个沟通执政者与百姓的桥梁,网上既有执政者的理念解读,也有民生疾苦以及各种问题。人民网开通了地方频道,使辽阔的祖国各地民情得以呈现。人民网处处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人情味,让人时时有亲切之感,人民网把教育、住房、医疗等关乎百姓生活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,这也体现了主流网站的责任担当。 如今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,纸媒、广播电视、新媒体相互取长补短,共存共荣。全媒体模式是所有报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,人民网集中体现了人民日报社的全媒体战略。作为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网站,人民网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子报子刊的电子版及时展现出来,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至爱。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,其主办的子报子刊有着先天性的优势,有大量的读者,通过人民网这一平台,平面媒体的受众得以聚合,实现了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。近年来,人民网还开通了“人民电视”,视听合一,让网民们感受到了新媒体时代的独特魅力。 渐渐地,登陆人民网成了我每天的习惯。习惯了人民网,一日不见,便心神不宁。慢慢才知道,人民网于我,不仅仅是一个网站,她时时在我心灵深处的地方,那是心灵的故乡。